专利侵权判定与假冒专利行为认定是专利保护中的两个重要法律问题,涉及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以下分别介绍二者的核心要点:
一、专利侵权判定
1. 定义
专利侵权是指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实施他人有效专利的行为(包括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进口专利产品或方法)。
2. 判定原则
- 全面覆盖原则:被控侵权的技术方案需包含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所有技术特征(字面侵权)。
- 等同原则:被控技术虽不完全相同,但通过等同替换(如功能、效果、手段的实质性相同)构成侵权。
- 禁止反悔原则:专利权人在专利申请或无效程序中放弃的技术内容,不得在侵权诉讼中主张等同侵权。
- 现有技术抗辩:被告可主张其技术属于公知技术,不构成侵权。
3. 判定流程
1. 确认专利权有效性:核查专利是否处于有效期内,是否缴纳年费。
2. 解释权利要求:明确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结合说明书和审查历史)。
3. 技术比对:将被控侵权产品/方法与专利权利要求逐项对比。
4. 法律认定:判断是否构成全面覆盖或等同侵权。
4. 法律后果
- 民事责任:停止侵权、赔偿损失(按实际损失、侵权获利或专利许可费倍数计算)。
- 行政责任:部分国可通过行政途径处理(如中)。
- 刑事责任:某些国(如中)对恶意侵权可能追究刑事责任。
二、假冒专利行为认定
1. 定义
假冒专利是指行为人通过伪造、冒用专利信息,误导公众的行为。其核心是冒充专利,可能不涉及实际专利技术,但扰乱市场秩序。
2. 常见表现形式
- 在非专利产品上标注他人专利号或“专利”字样。
- 伪造、变造专利证书或文件。
- 使用已失效、终止或未被授权的专利号。
- 将专利申请号标注为专利号(如“专利申请号XX”未获授权时)。
3. 认定标准
- 主观故意:明知无合法权利仍实施假冒行为。
- 客观行为:存在伪造、冒用专利标识或信息的行为。
- 误导公众:可能导致消费者误认为产品具有专利保护。
4. 法律后果
- 行政责任:责令改正、公告、罚款(如中处5万-25万元罚款)。
- 刑事责任:情节严重可构成犯罪(如《刑法》第216条“假冒专利罪”)。
三、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四、实务建议
1. 企业合规
- 产品上市前进行专利侵权风险排查(FTO分析)。
- 规范标注专利信息,避免将专利申请号标注为专利号。
2. 维权策略
- 专利权人可通过行政投诉或司法诉讼维权。
- 发现假冒专利行为,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3. 抗辩要点
- 侵权诉讼中可利用现有技术、权利用尽等原则抗辩。
- 假冒专利案件中可主张无主观故意或标识无误导性。
原创:孟杰雄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免责声明:当前页为 专利侵权与假冒专利产品信息展示页,该页所展示的 专利侵权与假冒专利产品信息及价格等相关信息均有企业自行发布与提供, 专利侵权与假冒专利产品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由店铺所有企业完全负责。世界工厂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亦不涉及用户间因交易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及法律纠纷,纠纷由会员自行协商解决。
友情提醒:世界工厂网仅作为用户寻找交易对象,就货物和服务的交易进行协商,以及获取各类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信息的渠道。为避免产生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夸张的描述、私人银行账户等都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您谨慎对待,谨防欺诈,对于任何付款行为请您慎重抉择。
投诉方式:fawu@gongchang.com是处理侵权投诉的专用邮箱,在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请将您真实身份信息及受到侵权的初步证据发送到该邮箱,我们会在5个工作日内给您答复,感谢您对世界工厂网的关注与支持!